“咕咕咕咕咕……”石蛙那嘈雜而歡快的聲音,打破了初夏山間的寧靜。順著蛙聲,才發現這蛙鳴不是從山野自然界發出,而是從山腳一座不起眼的建筑房里傳來。迎面而來的是一位衣著樸素的女青年,她就是金洞管理區鳳凰鄉白果市村的返鄉創業青年鄧海梅。
鄧海梅,今年33歲,中專畢業后,為了分擔家庭經濟負擔,18歲的她就外出務工,經過長時間的打拼,雖然有了一定的穩定收入,但總覺得在外打拼不是長久之計,于是在2013年的春節,回到了家鄉。因為生養之地生態環境好,水源豐富,地理條件好,很適合石蛙生長,于是有了養殖石蛙的念頭。
“萬事開頭難”,提及過往,海梅開口就是一聲感嘆。當地沒有人養過石蛙,前期投入成本比較大,資金和技術猶如“兩座大山”難以逾越,“就這樣放棄?我不甘心……”當年6月海梅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,到浙江和邵陽等地學習石蛙養殖技術,通過兩年左右的系統學習,逐步掌握了石蛙的養殖技術。2015年一開春,海梅毅然把幾年打工攢下的血汗錢和借來的共計20萬元全部投入養殖場,租地、搭廠、圍欄……購種蛙時卻遇到了資金困難,聽聞此事,鳳凰鄉政府向她伸出了援手,特意安排專人為她辦理了4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資金,解了燃眉之急。
“關鍵時刻靠黨委、政府,感謝現在的扶貧好政策!”
2015年10月,鄧海梅的養殖場終于建起來了,第一批6000多只小蝌蚪成功繁殖,看著養殖池中悠然游弋的小蝌蚪,她暗下決心一定要擴大養殖規模,到2016年養殖場繁殖蝌蚪超過了2萬只。“小打小鬧不成器,要致富還得往大了想往死里做”。
如今,海梅的養殖規模已擴大到1400多個平方,蛙池20多個,種蛙600多對。養殖石蛙是仿野生態的,生長環境條件和食性基本與野生石蛙相似,需要2至3年的周期才能產出經濟效益。為此,為降低養殖成本和提高養殖效益,她今年又開始在養殖場周邊養豬、種蔬菜和養魚,她算計著:“蔬菜和麥麩可以養豬和黃粉蟲,豬糞孵化蠅蛆,蠅蛆又拿來喂石蛙,豬糞水養魚,這樣純天然的飼料可以給我減少部分喂養成本……”就這樣,一個初具規模的循環特色養殖基地在大山深處悄悄的成長。
臨別之際,海梅道出了更長遠的打算:“有政府的支持和幫助,我打算2年內帶動更多村民成立‘石蛙養殖合作社’,讓家鄉的父老鄉親一起富起來!”
作者:劉福華 王美奇
編輯:redcloud